基本情况
姓 名: |
王哲 |
|
职 务: |
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|
|
职 称: |
研究员 |
|
学 历: |
研究生 |
|
学 位: |
博士 |
|
通信地址: |
|
|
邮 编: |
|
|
办公电话: |
15001149277 |
|
电子邮箱: |
教育背景
1983年于东北大学采矿系矿山建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,1988年于东北大学采矿系岩石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,1994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获得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。1994年3月至1996年6月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。1996年7月入职北京交通大学yl23455永利官网任教。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在英国Cardiff大学做访问研究。
|
工作经历
研究方向
|
招生专业
|
科研项目
1. 基于极限状态思想的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研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51279003),主持
2.复杂单调加载及非比例循环加载条件下的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51078024) ,主持
10.混凝土塑性本构关系实验研究,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,主持 12. 深圳地铁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研究,横向课题,参加 13. 软土地区路桥过渡段设置方法试验,铁道部科技司,参加 14. 饱和土层中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数值模拟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参加
|
教学工作
论文/期刊
[1].Zhe Wang, Jing Li. Triaxial experimental
study of concrete with control of one stress and two strains. Magazine of
Concrete Research. https://doi.org/10.1680/jmacr.17.00100,Published Online: November
15, 2017 [3]. 王哲, 混凝土含损伤的摩尔-库伦强度模型试验研究.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, 2013(04): 第84-88页. [4]. 王哲, 平面应变状态下混凝土力学行为的三轴试验研究. 土木工程学报, 2012(10): 第62-71页. [5]. Wang, Z., J. Li and R.J. Shang,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 Loading along Path (Constant Stress, Constant Strain, Increasing Strain).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, 2012. 238: p. 91-95. [6]. 王哲, 宋玉普与尚仁杰, 应力偏量加载条件下混凝土力学行为试验研究. 水利学报, 2011(06): 第648-656页. [7]. Wang, Z. and R. Tang. Research on tri-axial compressive test of concrete under quasi plain-strain condition. i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(ICETCE),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. 2011: IEEE. [8]. Wang, Z. and X. Ma.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oncrete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—Loaded along paths in (stress, train, train) pace. i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(ICETCE),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. 2011: IEEE. [9]. 王哲, 沿应变路径准静态加载时混凝土的极限状态现象.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, 2010(01): 第30-34页. [10]. 王哲, 三轴试验中混凝土的极限状态现象.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, 2009(04): 第28页. [11]. 王哲, 耦合双子系统本构关系中一致性条件成立的判别准则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2005(03): 第103-108页. [12]. 王哲与李京爽, 地铁管片环向接头弯曲刚度试验研究. 工业建筑, 2005(01): 第86-88页. [13]. 王哲, 不可逆系统稳定性的3个判别准则.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, 2005(01): 第41-43+52页. [14]. 王哲, 无耦合条件下的多子系统静动态统一本构关系(上)——基本理论. 计算力学学报, 2004(02): 第222-230页. [15]. 王哲与林皋, 无耦合条件下的多子系统静动态统一本构关系(下)——铝的双子系统静动态统一本构模型. 计算力学学报, 2004(02): 第231-235页. [16]. 王哲, 时间无关不可逆过程及不可逆系统的稳定性. 力学学报, 2003(03): 第377-384页. [17]. 王哲, 非耦合条件下的多子系统本构关系.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, 2001(01): 第5-8页. [18]. 王哲, 不可逆过程与时间无关的热力学解释.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, 2000(01): 第10-13页. [19]. 王哲, 林皋与逯静洲, 混凝土的单轴率型本构模型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00(05): 第597-601页. [20]. 王哲与林皋, 混凝土的一种非相关流塑性本构模型. 水利学报, 2000(04): 第8-13页. [21]. Zhe, W., Criterion for judging satisfaction of consistency conditions in rate-dependent constitutive relations.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-ENGLISH EDITION-, 1999. 12(4): p. 356-364. [22]. 王哲, 反耗散概念及单轴蠕变本构方程.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, 1998(04): 第35-40页. [23]. 王哲, 不可逆过程与时间无关的判别条件.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, 1998(05): 第65-68页.
[24] 李静,王哲.真三轴加载条件下混凝土的力学特性[J].吉林大学学报(工学版),2017,47(03):771-777. [25] 张静,王哲.循环荷载三面本构模型及与实验结果比较[J].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,2017,49(06):183-188. [26] 李静,王哲.似平面应力条件下混凝土的变形特性[J].浙江大学学报(工学版),2017,51(04):745-751. [27] 吴礼程,王哲,刘迪,朱昊辉,路远,林露.围压及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特性的影响[J/OL].建筑材料学报,:1-11(2017-09-30). [28]. 李京爽与王哲, 地铁盾构管片弯曲变形特性试验研究.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, 2004(01): 第60-64页.[29]. 李京爽, 王哲与邢义川, 零屈服应力下混凝土三轴受压塑性模型.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, 2009(04): 第173-176页. [30]. 李京爽与王哲, 混凝土一种假三轴塑性本构模型.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, 2005(04): 第49-53页. [31]. 林皋与王哲, 可以考虑压应力球量历史影响的混凝土强度准则. 土木工程学报, 2002(05): 第1-6页. [32]. 林皋,王哲,逯静洲,肖诗云, 三向等压荷载历史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影响的研究. 水力发电学报, 2001(03): 第31-41页. [33]. 逯静洲,林皋,王哲,肖诗云, 三向等压荷载历史后混凝土超声波探伤方法研究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2005(03): 第96-102页. [34]. 闫东明, 林皋与王哲, 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单轴拉伸特性. 水利学报, 2005(05): 第593-597页. [35]. 闫东明,林皋,王哲,张勇强,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动态直接拉伸特性研究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05(03): 第416-421页. [36]. 闫东明,林皋,王哲,张勇强, 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直接拉伸试验研究. 土木工程学报, 2005(06): 第97-103页. [37]. 逯静洲, 林皋与王哲, 混凝土经历荷载历史后损伤特性研究. 烟台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与工程版), 2004(04): 第277-287页. [38]. 肖诗云, 林皋与王哲, Drucker-Prager材料一致率型本构模型. 工程力学, 2003(04): 第147-151页. [39]. 逯静洲,林皋,王哲,肖诗云,混凝土经历三向受压荷载历史后强度劣化及超声波探伤方法的研究. 工程力学, 2002(05): 第52-57页. [40]. 饶为国,赵成刚,王哲,尤昌龙, 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. 固体力学学报, 2002(01): 第34-39页. [41]. 逯静洲, 林皋与王哲,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对混凝土损伤特性研究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01(04): 第491-497页. [42]. 肖诗云,林皋,王哲,逯静洲, 应变率对混凝土抗拉特性影响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01(06): 第721-725页.
|
专著/译著
专利
|
软件著作权
获奖与荣誉
1.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,“复杂条件下高 拱坝(300米级)建设中的应用基础研究”,2004年2月(第五完成人,第四完成单位)。 2.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,“高拱坝材料动态特性和地震破坏机理研究及大坝抗震安全评价,2008年1月(第三完成人,第三完成单位)。 |